羅愛梅2011-08-09 16:29:18來源:中房網
日前,各地“短命建筑” 網上曝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目前的建筑質量現狀令人堪憂。 2011年8月4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專家組組長開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就我國“建筑短命”的現狀,國家完善的標準體系下工程質量事故依然頻發,建筑質量應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網上曝光各地“短命建筑”,呼市明澤未來城建成不到3年即拆除,北京“20歲”凱萊酒店原地拆除重建,海口標志性建筑“9歲”千年塔消失。請您就我國建筑短命的現象進行解讀和分析。
開彥:我國建筑短命的現狀,究其原因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太快,研究基礎和經濟基礎脆弱,求快、求大、求洋,一些建筑項目上得太快,并沒有經過充分的多方論證、缺乏長遠規劃。
中國目前的主導思想是追求發展速度和GDP增長,這種發展方式粗放、無序,缺少引導性和導向性。對環境先破壞,后治理,這種狀態持續到現在,積累了很多財富,但也付出了很多代價,造成了現在品質、質量和施工方面的問題。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經指出,我國的住宅生命周期是25-30年。許多建筑并不是因為質量問題而拆除,而是因規劃不合時宜等原因被淘汰。目前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中國青年報記者:無論是道路橋梁還是建筑,對品質和質量國家都有一套完善的標準體系,為何在這種規范體系下事故依然頻發?
開彥:我國比較重視標準編制,設計標準體系分為國家標準、行業協會標準和地方標準,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關鍵弱點在監理部門,完工的后評估這個階段是空白的,無人管理。應當說監理部門是代表政府,很公正,尊重法律,但在實際運作中并不是如此,這跟現在的機制和體制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另一方面,國內的開發商過于強大,在運作上他們占主導地位,導致建筑工程師、建筑設計師在行業中的地位很低,無法主導整個工程的建設和運行。
目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機制建立在浮夸,粗放的基礎之上。城市化速度很快,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技術基礎跟運行基礎不相匹配,在這種機制下暴露出很多問題的苗頭,逐步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也說明整個行業發展缺乏規劃、缺乏目標、缺乏研究,缺少真正做研究和管理的部門。
中國青年報記者:針對目前出現的建筑質量問題,應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
開彥:建筑質量的問題應從源頭上解決,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資源方面;二是環境方面;三是舒適度和人體健康方面。這三方面不僅要從建筑上去解決,還要從社會發展、體制、機制上去解決,因為它是社會發展的目標,牽扯到每個人的行為、理念及追求。應加快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政府在里面缺乏指導和管理。我國的發展速度太快,發展速度可適當放緩,應把研究和運行環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實現“精明增長”。